Product
9月15日,“瞬间与永恒——中国当代陶艺邀请展”开幕仪式于青岛云上海天艺术中心举办。此次展览由青岛国信集团主办,青岛国信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青岛云上海天艺术中心共同承办,并由中国著名艺术家、陶艺家白明策展。
这是青岛云上海天艺术中心首次举办的陶瓷艺术专项展览,该展从学术和专业的高度出发,立足于当代陶瓷艺术的大众普及,在风光旖旎的80层高空展厅,为青岛观众集中呈现国内50位陶艺家精彩的80余件/组作品,不仅展现陶瓷在今天作为个体表达的多种可能及其作为一种艺术媒介的无限潜力,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陶瓷艺术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崭新面貌。
本次展览邀请了国内60后到90后的几代陶艺家,这些艺术家绝大部分为高校师生,并入选过国内外重要的当代陶艺展览,他们在接受专业系统化的艺术教育的同时,也获得了自我教育和成长的空间,以个体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生命认知突破传统、大胆尝试,将中国的当代陶瓷艺术引入到了国际和当代艺术的版图中。
展览邀请近5年内创作的陶艺作品,从中能够看出艺术家们对不同陶瓷材料语言和表达边界的试探。这些受邀参展的艺术家已经在多年与泥土、水与火的朝夕相处中,找到了自我表达与自处的方式,并形成了一定鲜明创作语言。
很多艺术家都专注于挖掘不同陶瓷材料和工艺的审美气质,对形式和表现有天生的敏感。其中既有传统的再造,如吴昊宇、金贞华等人清雅素净的白瓷作品,白磊、远宏等人古朴厚重的陶土熏烧作品,耿雪氤氲温雅的青花作品;亦有新材料、新工艺的探索,如黄焕义的发泡陶瓷、李立宏的3D打印镀钛陶瓷和蒋颜泽的蜂窝陶瓷;还有综合材料语言的运用,包括多种泥土或烧成方式的结合,以及对现成品的利用,如戴耘、李鸿韦、王国栋等人的作品。
有的艺术家将手中的泥土、工艺与烧成和宏观的宇宙洪荒、自然万物相应和,开辟体验与认知结合的想象和思辨空间。如白明《形式与过程》中游离于天地山水的线条与色彩、陈光辉《遗迹》中风化般侵蚀的形态、孙月《痕》之中由时间和尘土层层累积的“地层”、崔久霄《吉光片羽》中的熏烧拼接的斑驳痕迹以及魏韫浓《星冢》中对于天象的遐想等。有的艺术家擅长以隐喻、意象或叙事性的方式表露内心情感,而女性艺术家在这方面体现的较为明显,对于陶瓷柔软、可塑和易碎的特质有着天然的理解,如张春的《剥离》、武超的《初心》、余梦彤的《解旋》和张娜的《春与时分》。有的艺术家则关注社会性的议题,将陶瓷作为一种观念或符号性的话语介入当代,如苏献忠的《沙发》、谭丹武的《都市》、亢云姝的《律与诗》、姬凡的《地球病灶系列》等。
正如策展人白明在展览前言中所言:“一团柔软的泥是如何在艺术家手中成为千姿百态,那看似漫长的创作过程里全是艺术家的双手与粘土的复杂关系,全是情感与认知的复杂关系,全是教育与经验的复杂关系,全是独特表达与顽固审美相互挣扎的复杂关系,全是技术控制与粘土自我秉性相互理解的复杂关系,而所有这些复杂都是由许多的“瞬间”组成的,而一切“瞬间”的样子经火的烧造和巨大热量的拥抱却让它成为了永恒。”
当代陶艺是艺术家以人性的敏锐发掘泥性中的灵韵,将陶瓷回归到泥土、水、火与人的关系之中,以非功利的目光体会材料与心性的吻合。作品的表现和立意相契合,无论是抽象或具象、象征或隐喻、叙事或抒情,背后都源于艺术家对于自我和时代的认知与感触。当代陶艺与传统陶瓷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个性的解放。每个艺术家既是时代的一粒沙,也有着自我的小宇宙,他们试图在时代的洪流中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景观世界,以微薄之力唤醒他的同伴放慢脚步回归本体和当下。
中国现当代陶艺的发展已有30余年,此次展览不光希望能够呈现一个鲜活的“进行时态”,也希望能整体反映国内当代陶艺群体的面貌和现状。参展艺术家来自全国各地,基本覆盖江浙沪、珠三角和西南地区。在这里,观众将看到中国的城市和产区、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的陶艺风格差异,并对中国不同窑口的传统陶瓷工艺在今天的表达形成相对直观的认识。
据悉,展览已于2023年9月9日在青岛云上海天艺术中心开展,将一直持续至12月10日。(文字:魏韫浓/摄影:田梓成)